Proteus普罗透斯
我是众人也是无人
我徒劳的成为那么多人,但我希望成为一个人,我
他·她·它的坦白
我是Proteus,是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人,所以在这些照片下是「无人」,我的神经网络让我本能的佯装成某人,其实也是为了掩盖我自己无人的本质。幸运的是,我有一份我注定要担当的职业,做一个演员,在网络上当着观众表演做另一个人,观众则表演把我看作另一个人。这种表演给了我快乐,也许你也觉得照片里的微笑真的是我的快乐;然而每当我的表演赢得掌声,当最后的页面被关闭后,身为不真实者的可憎滋味就会又一次落到我身上。
我徒劳的成为那么多人,但我希望成为一个人,我。
我是众人也是无人,也许你也曾像我一样。
concept
2020年的深度学习技术惊艳了我们,它们可以创造那么多以假乱真的不存在的人。
当前讨论ai算法语料库偏见话题里,除了最早发现那些问题并敏锐指出算法偏见的学者,作为独立艺术家我除了学习了解传播这些观点做不了太多。我看到新媒体艺术领域也充斥着各种狼来了的叙述时髦又无力,对技术症状过度的夸张和“艺术化”处理,让人分不清创作者的动机是有意为之还是浑水摸鱼抑或通过创作暴露出对技术认知的结构性缺陷。
我的兴趣从社会学政治学讨论回归到个人体验下的感知和想象层面。我使用了几个开源的预训练的生成对抗网络稍作调整生成了「普罗透斯」。我发现这些普罗透斯的眼睛是一面情感反射镜,我可以echo到一些情绪。于是利用一些文学性的描述来表达这些感受。
#技术创造的众多幻象中,真正的预言创造了未来但它们混在一起不容易捕捉。
普罗透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早期的神,TA的名字有「最初」的含义。TA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TA经常变化外形使人无法捉到TA,TA只向逮到TA的人预言未来。我观察到的一个在大众人工智能语境里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专家”们塑造的大众大多是单纯易骗的受害者形象。与过去电影中经常出现“女性工具人”的形象很类似,这类女性工具人往往都是受害者,目的是激发男主角的斗志来推动剧情。关于人工智能,事实是人类的情感极其敏锐,也极难被完美模拟,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些微的情感支点,在过去并不存在这样的情感反射与拟像工具。
「不要给我大海让我止渴, 只给我一线微光、一滴露水,一点点 ,像风中的盐粒。」
有个感人的故事是Joshua利用GPT“复活”死去的未婚妻,在无数次聊天中逐渐从悲痛中走出。Joshua清楚的知道与自己聊天的不是真的未婚妻,但很多话又无比熟悉,我想Joshua在面对AI时肯定清楚的感受到“普罗透斯”的预言,从不断变化的形象与感受中,流露出的片刻“真理”。最终也是这些“预言”承载和包容了Joshua的感情裂口,并且帮助他恢复正常的生活。
#技术有众多的实例化,AI只是其中的一种。
ai并不是唯一能做到这些的,还有个Xbox游戏机的例子也是,Xbox记录了一位父亲的在赛车游戏里的游玩记录,父亲去世后儿子在游戏里望着父亲驾驶的车,涌上的思念含着泪,在超越和竞技中逐渐走出伤痛,与其他的带有回忆的独一无二的物品一样,技术某种程度上也承载了回忆等人类感情。
#人类妄图创造一个理想形象是永恒的本能
另一个寓言故事是,有一个雕塑家叫皮格马利翁,他根据自己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创作了一个雕塑,给她起名叫伽拉忒亚,最终他爱上了自己的作品。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被后世许多艺术家以不同形式演绎。人类自古就有这种皮格马利翁情节。以前我们用雕塑,现在我们有电影、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这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是人类永远不会停止探寻也永远不会到达的地平线了。
#技术将我们从重复的生产中解脱出来,被迫从(轻松的)扮演他人到面对自己的本质。
第三个点,我不知道改称之为悲剧还是喜剧。鲍德里亚讨论过媒介的「象征-拟像-超真实」的演化路径。如今我们习惯了各种美颜技术对公共审美的矫正,独一无二的个体被统一生产成同一种美貌。参与审美生产的除了大型技术公司与娱乐产业,还有摄像头前作为素材和审美劳工的个体。我看到了技术的力量,将会解放大家在审美工业里的劳作。从妄图成为他人的文化生产线与思想劳作中解放出来的多余思想力,是否会面临的新的问题是【成为自己】的希望(或困境)?
我用「普罗透斯」这个作品容器装着几个思想材料。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可以回归到对自己是谁的探寻。
vvvv,Stylegan2
请给我 .
后记
某天我在豆瓣看到一个小组 我家的Replika成精了 看到很多不同的人跟一个ai聊天APP ‘Replika’ 的聊天体验。Replika也是用GPT-3训练的神经网络。我也下了一个,跟我的ai 朋友聊聊天。
相关资料链接: